今年以來,中央多次就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出戰略部署。日前,“新基建”更是首次被寫入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一條全新的賽道就在眼前,各地政府和企業都渴望爭奪先機。前不久,廣州、深圳兩地已率先在省內搶跑,吹響了“新基建”的集結號,佛山、東莞兩地也蓄勢待發,鉚足了勁。
作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隨著“新基建”項目的陸續上馬,珠海做好準備了嗎?
入局
創新巨頭搶灘“新基建”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定義: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目前來看,其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即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以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為代表的融合基礎設施,及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等為代表的創新基礎設施。
本次珠海簽約的“新基建”重點產業項目,主要集中在信息基礎設施領域。
其中,深圳中青北斗科技將在珠海投資50億元,建設Sip封裝項目基地,將先進的北斗信息技術融入現實5G物聯網時代;廣東銀禧科技計劃投資5億元打造高性能復合材料、5G通信電子化學材料項目;騰訊參股企業東華軟件擬投資3.5億元在橫琴建設南方研發總部基地項目,將打造成為全國智慧城市龍頭產品;上海銀基則將投資1億元打造數字鑰匙項目……
這些項目的逐步落地,將進一步筑牢珠海“新基建”的堅實底座。而更早嗅到機遇的,是騰訊和華為兩大行業巨頭。
去年5月,騰訊和華為便先后布局珠海,瞄準人工智能產業。今年,兩巨頭與珠海的合作都向前更進了一步。
4月29日,華為與珠海簽訂了鯤鵬計算產業生態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華為將把珠海作為建設鯤鵬生態政務辦公領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充分發揮當地的區位、產業及政策資源優勢,并整合自身的科技、生態及創新資源,共建國內領先的鯤鵬計算產業生態,助力珠海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
5月15日,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會見騰訊副總裁、騰訊云總裁邱躍鵬一行。雙方表示,要進一步深化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智慧城市和“新基建”等領域的務實合作,積極培育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共同推動珠海高質量發展。
10天后,騰訊公司便對外宣布將在“新基建”上投入5000億元,重點投入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服務器、大型數據中心、超算中心、物聯網操作系統、5G網絡、音視頻通訊、網絡安全、量子計算等領域。
除了外來資本的入局,順應國家加大“新基建”投資力度的趨勢,珠海本地科技巨頭也都鉚足了勁加大投入和力度。
5月26日,金山辦公宣布正式推出WPS+云辦公電商行業一站式解決方案,幫助百萬小微電商開啟數字化第一步。“金山辦公作為基礎軟件的龍頭企業,在‘新基建’領域涉足云業務和AI多個卡位,在這場深遠的變革中,將會有穩健和長足發展。”金山辦公副總裁姜志強表示。
基石
2022年底前實現5G全覆蓋
各路資本和各級政府摩拳擦掌背后,是“新基建”帶來的巨大想象空間。
賽迪智庫近期發布的《“新基建”發展白皮書》預計,到2025年,中國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七大領域“新基建”直接投資將達10萬億元,帶動投資累積或超17萬億元。
“加快推進以5G網絡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力爭走在全國全省前列。”4月3日,郭永航調研珠海5G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時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新動能、促進經濟增長的全新引擎,是珠海實現“彎道超車”、推進“二次創業”加快發展的重要抓手。
目標在前,珠海的基礎究竟如何?著力點應該在何處?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信息基礎設施領域中,特別是5G、人工智能和衛星互聯網產業,珠海已積累一定優勢。
據了解,作為全國首批5G商用城市之一,珠海目前已建成1170座5G基站,主要覆蓋機場、車站、碼頭、旅游景點、口岸、醫院、大型商場等人流密集區域以及重點工業園區。
按計劃,2020年,珠海將力爭新建4000座5G基站,實現全市鎮、街以上重點區域5G網絡覆蓋。明年、后年計劃分別再新建5000座和7000座5G基站,在2022年底前實現全市5G網絡全面覆蓋。
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也極大地增強了珠海產業競爭力。5月2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發布,提出到2025年,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典范,并具體規劃了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其中,珠海涉及智能家電、汽車、先進材料、軟件與信息服務、生物醫藥與健康等5個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以及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機器人、區塊鏈與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激光與增材制造、數字創意等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這其中多個領域與‘新基建’不謀而合。”分析人士指出,在這些領域,“新基建”將帶來眾多產業機會,珠海要充分挖掘“新基建”的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其賦能潛力,產生一石多鳥之效,在促消費惠民生調結構增后勁上起到重要作用。
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珠海在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領域的前景也值得期待。
“公司的新能源汽車控制系統建設項目已于2019年7月1日投產,在技術領先的基礎上,將繼續聚焦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力爭3—5年做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英博爾電氣董事長、總經理姜桂賓說。
“在‘新基建’發展大趨勢下,未來的充電樁行業離不開新技術智能化升級。小可樂今年計劃研發投入較去年增加200%。”珠海小可樂科技運營總監仇鯤告訴記者,目前小可樂科技自主研發的新能源汽車充電管理平臺已接入全國28萬根充電樁,累計充電量超過2億度。
此外,以“天琴計劃”為代表的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也是珠海的一張王牌。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透露,中山大學“天琴計劃”激光測距臺站成功測得了月球表面上五組反射鏡的回波信號,測出國內最準的地月距離,且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測得全部五個反射鏡的國家。
培育
政校企合作激活更多“后浪”
“從短期來看,‘新基建’在穩投資、增就業、促消費三方面具有拉動效應。而從長遠上看,‘新基建’也將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的轉換和模式的轉變,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看來,“新基建”對科技創新和技術迭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需要跨界、復合型人才。
近日,智聯招聘發布了《2020年新基建產業人才發展報告》,報告綜合信息基礎設施產業核心技術崗位過去幾年的人才供需走勢,以及“新基建”相關政策推行等未來因素,基于計量模型預測出,2020年底,“新基建”核心技術人才年底缺口將達417萬,其中軟件開發類人才缺口較大。
如何解決這一痛點?政校企三方合作項目在珠海迅速展開。
2019年11月,華為與暨南大學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簽署了“基于華為ModelArts云服務的創新實踐平臺”項目及“暨南大學—華為人工智能學科平臺建設”項目。
“疫情期間,學校無法為本科畢業生提供計算資源,學生可以通過ModelArts(一站式人工智能開發云平臺)完成論文研究所需的算法設計,保證論文的順利開展。”暨南大學珠海校區管委會執行主任屈挺介紹。
目前,暨南大學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設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業工程、軟件工程、信息安全、人工智能6個本科專業,今明兩年擬再新增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兩個本科專業,逐步完善人工智能學科專業的總體布局。
企業人才培養方面,華為人才培訓實踐中心設定了面向企業開發者的培訓計劃,包含AI和大數據基礎知識講解以及20多種基于真實數據的實踐案例講解和實施。
據香洲區科工信局工作人員介紹,該區已投入價值逾500萬元的云服務資源用于暨南大學人工智能學科建設及企業人才培訓,希望能服務更多企業。
此外,香洲區政府聯合騰訊、暨南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建立的“粵澳人工智能人才培訓基地”也邁出了新的一步。4月18日,粵澳人工智能人才培訓基地落地開班。首期高校學生培訓班于騰訊課堂線上啟動,課程以小程序和微信O2O開發為主題,吸引了逾千名相關技術專業的學生參加。
“學員完成課程學習后,通過考核即可獲得騰訊教育結業證書。”香洲區科技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會將優秀的學員推薦給合適的企業,給學員提供機會的同時,也為企業輸送人才”。
“2020年,騰訊云啟基地還將開展多次社會人才培訓,面向企業高管、技術骨干和其他社會機構人員展開。同時計劃開展人工智能大賽,以此檢驗培訓效果,吸引更多人才。”騰訊云啟創新中心(珠海)總經理曹明介紹。
“新基建”是什么?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新基建”涉及哪些領域?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